《科技日报》:沙窝地里种出“致富薯”
乡村振兴看卢龙丨河北卢龙:沙窝地里种出“致富薯”
科技日报2024-06-27 14:05
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司增志副教授接受《科技日报》记者采访
在河北省卢龙县“甘薯科技小院”实验田里,司增志和他的研发团队正头顶高温选育登记紫薯新品种。
司增志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一名副教授,他先后带领20余名研究人员潜心研究甘薯脱毒技术,为卢龙提供脱毒薯苗2亿余株。
插上科技“芯片”的脱毒薯苗,在地处燕山脚下的卢龙县快速生根发芽,成长为20亿元大产业,使“中国甘薯之乡”这块“国字”招牌越来越亮。
脱毒甘薯已奏响乡村振兴的“致富曲”,让我们一起走进卢龙,探寻滨海之城是如何擦亮“薯县”的“国字”招牌?又缘何破圈出海,走向世界的?
“薯县”为何落户“甘薯科技小院”?
因土壤通透性好,赋予卢龙种植甘薯的天然优势。早在2000年前后,这里种植甘薯面积多达38万亩。
多年的红火种植,给薯苗带来多种病毒,使种植面积一再下降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卢龙县联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立了“甘薯科技小院”,并在甘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下,大力推广甘薯脱毒培育技术,为甘薯品质提档升级。
“我们开展了甘薯脱毒、品种筛选和培育等多项课题研究,研发了适合本地种植的甘薯新品种,推广脱毒甘薯种植面积5万余亩,亩均增产可达30%,辐射带动5000余户农民。” 司增志说。
甘薯种植如何“链”出好“钱景”?
近年来,卢龙县通过加强科技支撑,优化品种结构,延伸产业链条,带动农户增收致富。
“我们目前的甘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2万亩以上,培育了200多家甘薯种植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组织,以及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龙头企业,形成了‘育、推、种、加、销、游’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。” 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姜济川说。
小甘薯如何破圈出海走向世界?
为做大做强甘薯产业,卢龙县引导龙头企业向深加工发力,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。
“我们先后开发出薯条、薯脯、薯干等多款膳食纤维产品,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国内外。” 秦皇岛高成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李天明说。
产品多样化、产销一体化和品牌国际化,正成为卢龙甘薯产业发展的创新场景。
“我们的甘薯淀粉和粉条,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外贸出口额8800多万元。这为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增添了底气。” 卢龙县委书记张志明说。
如今,在一棵棵长势喜人的甘薯秧下,体态饱满、颜色鲜艳的甘薯即将崭露头角,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“致富薯”。(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)
(编辑:孙艳敏 审核:朱洪亮)
-
06.112025工人日报: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会积极推 进“健康科师工程”
-
06.112025河北工人报:“工会红娘”巧系职工同心结
-
06.102025河北工人报: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会积极推进“健康科师工程”,促进教职工健康...
-
06.032025《河北法制报》:“典”亮青春 与法同行——秦皇岛海港区司法局民法典宣传进校园
-
05.142025《秦皇岛日报》:高校“传经送宝农业增产增效”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送科技下乡助...
-
05.132025《燕赵老年报》: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举办离退休教职工春季运动会
-
05.072025《河北日报》:这场品鉴会,主角是核桃
-
01.142025《中国教育报》:板栗“尖子生”出山记